查看原文
其他

“斯人”与“是人”之争,有多少人怀疑过自己深以为然的认知,进而敢于承认错误?

烟语法 烟语法明 2022-12-05

近日,关于“斯人”还是“是人”,网友们已经吵翻了天。话题“”故天将降大任于'是人'还是'斯人'”日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,争论了多日,居然发现自己此前学的教材和几十年的认识,居然是错的。
网友又发现,错的不仅是自己一人,而是一大群人,全国性的探讨下来,居然发现,这个字的准确用法,已经没有了准确答案。
问题起初,有网友发文称,自己记忆中初中时期背诵的课文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,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教材中变成了“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。文章得到了海量网友的认可和质疑。
10月26日,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透露,该出版社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”,从未有过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”。
这一说法并没有停止质疑,记者多方调查后发现,至少在北京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《语文》(九年级下册)、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(五年级下册)和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大学语文》中,都曾出现过“斯人”的版本。
更有众多网友,包括烟语君在内,自认自己上学学的,这些年用的,都是“斯人”。即使现在成文时用的搜狗输入法,打入“天降大任”这几个字的拼音,出来的也是,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”自动延展。可见,“斯人”的说法,有多普及。
争论“斯人”,还是“是人”,确实意义不大,不过就是一个字的用法而已,并不会改变孟子文章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鼓励人们见人卓绝、厚积薄发的励志含义。
但是,这一字争议的背后意义,是引申出来的,人们应该如何认识自己曾经深以为然的认识,是否也应该保持质疑的精神,却是值得每个人警醒。

从小到大,我们受过的学校教育都不断的告诉我们,对于文字的运用、对于文章的理解,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,考试时的分数评判和唯分数选拔,无数次的纠正着自己的其他“错误”认知。

如今,蓦然发现,教材里的标准答案,原来也可以有不同的认识,无论“是人”,还是“斯人”,都曾是正确答案。原来,教材里的标准,并不是唯一的。

叔本华在《人生的智慧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,都是由在少儿和青年时期,脑子中的奇特想象,古怪的念头,和流传的先入为主的观点,共同拼凑成一幅歪曲和伪装了真实世界的幻想。

尽信书,不如无书,古人早就提醒过我们,但芸芸众生,又有几人能通过后天自学,却发现和更改此前几十年教育过程中被灌输的错误认知?有人曾经说过,一个人的世界认知,在其高中毕业时就固定了,其后的教育和学习,再难改变,除非具备充分的辩证思维。

古人有云,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,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,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。当在某一个领域越是深入学习,就越会发现,此前自己学过的东西,不断需要更改,甚至颠覆认知。

例如,初学法律者,会认为所谓的法律不同职业者,都是属于统一法律体系下分工不同的法律共同体,但经过实际的司法实践就会发现,所谓的法律共同体,不过就是一个学术概念,远没有法律各个部门以及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来得实际。空谈什么法律共同体,注定在现实中四处碰壁。

再如,我们历史课本里学到的历史知识,本都以为就是现实的历史全貌,如果但凡阅读其他的历史题材文章就会发现,几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,都是存在诸多的争议,甚至连人类起源进化过程这样的重大课题,世界上也存在诸多的说法,达尔文的进化论只是学说之一罢了。

有人由此总结出,人掌握的知识越多,越会发现自己的无知,反而是学识浅薄的,往往充满自信。

事件发酵之后,作为专业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教育图书的出版社给出的唯一答案,显然也没有获得网友和历代教材的验证。作为业内的专业人士,其不应该针对这样的教材问题,不知道历来存在的混乱情况吧?

是应该仅就本部门教材情况作出说明,还是承认存在此前存在的用法不一的情况呢?坦承此前的混乱用法,有难度吗?

世界上的真相,很多只能自己去追求,哪怕是权威的机构告诉你的,也可能基于各种原因的片面的理解。犹如大多数人一样,有时候虽然知道自己的认识是错误的,但往往基于各种利益关系,而拒不承认自己做错了,因为,承认之前认知错误的代价,是不愿意承受的。

例如,昨天撰文的《无罪辩护案感想:律师提供的,应该包括社会规则,而非仅法律规则》所讲的刑事案例,众多的办案机关和人员,在被告人拒不认罪、辩护律师三番五次质疑的情况下,不可能没有发现,此前的办案过程存在诸多的程序违法问题、证据链模糊的问题,但还是一味的坚持案件程序的推进,直到辩护律师利用社会规则里推进法院的力挽狂澜。

无罪结果的作出,被告人已经被羁押了11个月,意味着,此前的办案机关需要面临着国家赔偿,办案人员需要面临着责任追究。早知结果如此,为何不在自己办案阶段承认法律认知错误,尽量减少被告人羁押期限,进而是减轻自己责任负担呢?

事实证明,质疑进而获知自己此前深以为然的认知属于错误,很难,敢于承认进而纠正此前的自己认知错误,很难。难在自己已经跟自己此前的认知,结成了利益共同体,挥刀割舍,哪有不难的?
然而,人力终究是有限的,周边的世界发展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,就像“斯人”和“是人”之争一样,网友们对于历史教材的发掘,不是一家出版社的回应就能停止的,一个错案的纠纷与否,也不是一级几家司法机关所能控制的。只有及早获知自己的认知错误,进而及早的纠正,才能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。

“斯人”与“是人”的争议虽小,但如果深思一番的话,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:任何时候,要努力去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,即便是面对此前自己深以为然的事务,也要不放弃质疑的精神,因为,真相、真知,都是经得起质疑的;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,面对自己错误的认知时,及早纠正,才能将自己的损失降低到最小。

叔本华曾经说过,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,就是要摆脱那些在我们青春期扎根头脑的幻想和虚假概念,一个成熟的人,会慢慢从自己生活里发现,这个世界与他儿时和青年时期所看到的迥然有别。

不光是要改变儿时和青年事的看法,世界万物,本就是没有一成不变的,唯有具有辩证的思维和质疑的精神,才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和深入的理解中,正确的待人处事,把握正确的人生道路。

  往期文章:环环相扣的诉讼压力传导链下,背锅的是当事人


  往期文章:猫鼠在法庭上对峙,有人看到的是喜剧,我却看到的是悲情


  往期文章:律师,是否应该为了当事人,去跟司法人员较真法律规定?


  往期文章:法庭上的猫鼠斗引出的案例争议:很多法律人,学法律学傻了?


  为方便与网沟通,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:kelly489112(劳拉)为好友,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。请注明职业,以便分类建群。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。本号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,禁止其他媒体进行转载,侵权追究法律责任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